为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海南自贸港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10月25日,举行农经系教工党支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党建活动。澳门永利皇宫赌场
农林经济管理系师生一行75人,在副院长许能锐教授、专业责任教授韦开蕾和系主任王佳楠等老师的带领下,赴定安县龙门镇开展为期一天的深度调研与教学实践活动。此次调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山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重点考察大山村在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成效。
龙门镇镇长郭鹏、镇人大主席郑立创等镇领导干部,以及大山村、久温塘村、双塘村村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等人全程陪同调研和参加访谈交流,共话高校与乡村在产业赋能、人才培养、基层治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新路径。
支部党员师生与大山村党支部开展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在大山村“六分地”广场前,党员师生聆听了老支书倪庆忠、王文珊带头搬石头整治环境的感人事迹,深刻体会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内涵。
通过实地考察大山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效,党员师生对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的双促进、双提升。
调研首站抵达大山村时,恰逢一场文化盛会。调研组与著名作家韩少功、晓剑等20多名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不期而遇,这支采风团是受海南省人大常委、海南日报社原社长钟业昌先生特别邀请前来参观其家乡大山村。作为大山村著名乡贤,钟业昌深情地向师生们讲述了家乡如何借助文化力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程。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钟业昌站在他亲自参与策划的村牌石刻前动情地说,“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让他们记得住乡愁,传承得好文脉。”他详细介绍了大山村如何将红色文化、咖啡文化、石刻文化等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山十景”。
在产业调研环节,师生们重点考察了被誉为“水塔咖啡”发源地的网红打卡点,亲眼见证了如何将一座16平方米的闲置水塔改造成为年吸引上万游客的咖啡文化旅游营地,形成了“农业+文化+咖啡”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大山水塔咖啡最初是从村内废弃水塔的改造开始,一步步建设创想空间,吸收本地就业,带动咖啡种植和周边旅游消费,水塔咖啡的成立、发展与创新之路,成为了当地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的最佳案例。
大山村空气质量PM2.5常年保持3的优秀水平,村里保留着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见血封喉”树和200年古榕树研学点,这些生态资源正通过合理开发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久温塘冷泉——海南火山岩水量最大的冷泉区。久温塘冷泉每日自涌量达4万立方米的清澈泉水,夏凉冬暖,常年保持23℃~25℃的水温。大家既陶醉于“清泉绕石,浅塘见翠”的自然美景,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平衡的重要性。
大山村创新推出“乡咖解矛”机制,将咖啡文化与基层治理巧妙结合。“没有什么是一杯水塔咖啡解决不了的矛盾,”村书记倪志坚介绍说。该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通过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
本次调研标志着海南大学农经系与龙门镇“一系一镇”校地战略合作的全面启动。双方在调研期间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成共识,将围绕人才培养、产业研究、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合作,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专家工作站”,组织教授团队定期驻点调研,为龙门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指导和开展乡土人才培训;二是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将大山村、和梅村等特色村作为农经系学生的固定实践场所,开展常态化调研实习;三是设立“乡村振兴研究课题”,聚焦水塔咖啡品牌建设、冷泉旅游资源开发、村集体经济壮大等具体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这一校地合作新模式,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域,也为海南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新路径。
通过此次将党支部活动与专业调研相结合的实践,党员师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强化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大家表示,要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书写新时代农经人的青春篇章。
据悉,海南大学农经系师生将继续整理调研资料,并通过本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系列主题调研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参考。